齐声众口NO.37 | 牙科3D打印(上):头部企业纷纷入局,蓝海市场未来可期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牙科3D打印技术是口腔数字化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其能够为口腔医生提供更加精准、快速的口腔修复方案,广泛应用于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和口腔种植环节,国内外众多3D打印头部企业纷纷加码牙科赛道,市场发展迎来火爆时刻。
3D打印技术改变传统制造生产模式。 3D 打印又称为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有别于传统减材制造,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通过对模型数字化立体扫描、分层处理,借助于类似打印机的数字化制造设备,利用材料不断叠加形成所需的实体模型。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建筑、汽车、能源、珠宝设计等领域。美国《时代》周刊将增材制造列为“美国十大增长最快的工业”,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则认为它将“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多项政策文件中提及增材制造。
与传统制造技术(减材制造)相比,3D 打印不需要事先制造模具,不必在制造过程中去除大量的材料,也不必通过复杂的锻造工艺就可以得到最终产品,具有“去模具、减废料、降库存”的特点。在生产上可以优化结构、节约材料和节省能源,极大地提升了制造效率。
多种工艺技术类型,适配不同下游应用。当前主流3D打印分类维度中,依照所使用的材料不同,分为金属3D打印与非金属打印,并通过不同的技术特点进一步区分。金属3D打印中所应用的主流技术包括选择性激光熔化(SLM)、电子束熔化成型(EBM)、激光近净成型(LENS),打印原材料多为铁、钛、镍、钢等金属粉末,多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医疗器械等产品性能要求较高的领域;非金属3D打印中所应用的主流技术包括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光固化成型(SLA)、熔融沉积成型(FDM)、三维立体打印(3DP)、材料喷射成型(PJ)等,多用于工业模具、文娱创意、医疗用品等非标产品制造。其中部分技术(SLS和3DP)也可使用金属粉末作为原材料打印,但市场主流选材为塑料、树脂、尼龙、陶瓷等材料,因此仍被归为非金属打印类别。
全球3D打印已发展40余年,国内追赶脚步渐近。纵观全球3D打印行业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技术研发、量产应用、业务盈利三个阶段。1980年至1990 年为第一阶段,期间3D打印专利、技术、原型机先后诞生。1990年至2010年为第二阶段,欧美逐渐形成具有影响力的 3D 打印公司,如3D Systems、Stratasys、EOS等,由技术和理论的雏形过渡至3D打印机及产品的生产。2010年至今为第三阶段,3D打印行业迎来快速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兼并收购。2012年Stratasys 与Object合并,为3D打印业内最大规模合并,3D Systems于2010-2016年先后完成对Phenix Systems、Medical Modeling、Bot Object等公司的收购,美国GE于2016年收购3D打印巨头Concept Laser和Arcam,各龙头企业在兼并重组下业务规模迎来快速发展。
我国3D打印行业起步滞后于欧美十年左右,但近年来差距逐步缩小。我国3D打印行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政府资金支持下启动增材制造技术研究,1995年西安交大成功研发3D打印样机,2000年至2010年间各高校先后实现SLA、SLS、FDM、SLM等主流3D打印技术零的突破。2011年至2016年处于技术追赶阶段,3D打印行业相关专利数量由2011年的5个迅速攀升至2016年的6564个,技术水平逼近欧美国家。2016年后我国涉及3D打印业务公司的数量激增,先临三维、峰华卓立、嘉一高科、联泰科技等3D打印行业优质企业先后在新三板挂牌,工业级金属打印龙头铂力特2019年科创板上市,成为A股上市3D打印第一股,我国3D打印行业逐步完成从技术积累到商业化的过渡,打印产品开始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汽车等领域。
牙科3D打印是指通过数字化扫描与3D打印的结合,根据不同患者口腔内三维数据定制化打印,实现精准医疗和精准种植,使常用齿科医疗用品在精密度方面得到提升,牙冠边缘、内冠与牙体之间更具密合性,提高临床效果与患者舒适度。
牙科3D打印在工艺上通常选取非金属的SLA和DLP工艺,上游材料选用上光敏聚合物占比接近80%,其余原材料多为金属粉末,广泛应用于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和口腔种植环节,可用于生产矫正器(包括隐形矫正牙模、舌侧金属矫正器)、种植牙(包括牙冠、基台、手术导板)、可摘义齿(包括金属支架)及临时牙、牙科工作模型、个性化托盘等。
根据SmarTech的数据显示,2021年增材制造的牙科产品价值高达35亿美元,其中烤瓷牙冠应用市场价值约为7.97亿美元,占比22.6%。此外,3D 打印牙科领域的软件市场可观,2021年软件销售额近 1.5 亿美元。2028年全球牙科增材制造市场规模将达到90亿美元。
相比于传统手工制作的口腔修复体,牙科3D打印具有以下优点:
—高精度:牙科3D打印技术可以根据口腔数字化模型精确打印出复杂形状的修复体,制造精度高,尺寸精确。
—快速:牙科3D打印技术可以快速打印出口腔修复体,从而缩短制造周期和等待时间,加速患者治疗进程。
—个性化:牙科3D打印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口腔数字化模型进行个性化制造,可以满足不同患者对口腔修复体的需求。
—材料选择多样:牙科3D打印技术可以使用多种不同材料进行制造,如树脂、金属、陶瓷等,可以满足不同修复体的材料需求。
虽然3D扫描本身不是牙科3D打印的应用程序,但它是牙科数字化工作流程的第一步,借助3D扫描仪,对患者口腔内部进行扫描,创建数字模型文件,再以STL等格式导出就可以进行3D打印。
牙冠和牙桥是牙科治疗中最常见的产品,因为它们可以用于替换缺失的牙齿。牙冠用于覆盖受损或腐烂的牙齿,牙桥用于替换缺失的牙齿,由两个牙冠(两端各一个)和某些假牙桥组成。
传统的牙冠制作方法流程多、制作周期长,往往需要6到7天的时间。使用3D打印则非常方便,只需要用3D扫描仪扫描患者的口腔情况,得到患者的口腔牙齿数据后,导入到相应的应用软件内,生成患者的牙齿三维数据,再使用牙科3D打印机来打印出符合患者情况的牙冠,整个过程相对传统工艺可缩短一半时间,在生产效率、精度、植牙周期等多方面优势显著。
牙齿模型对于牙科医生来说,不仅能更好的直接观察到患者的牙齿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能帮助牙科医生在为患者做手术前,能够更好的寻找到手术精确的切口位置,增加手术成功率。传统的牙模制作方法通常需要进行多次取模、石膏模制作和修整等步骤,费时费力且易出现误差。3D打印技术使制作牙模过程大大简化,通过3D扫描,将患者的牙齿数据转换为数字模型,再通过牙科3D打印机打印出与患者口腔形态精度相匹配的牙模,这样大大缩短制作牙模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可以避免传统制作方式中由于人为操作引起的误差,同时,实现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