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声众口NO.23 | 正海生物:深耕再生医学领域 齿科产品推陈出新
作为中国生物再生材料领域领军企业,正海生物一直是市场关注焦点,公司成立于2003年,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正海生物已经成为国内组织再生和创伤修复领域的行业龙头,其“海奥”口腔修复膜和骨修复材料成为国内各大口腔医院和诊所的共同选择,在口腔修复国产替代道路上充当着开创者和领先者的角色。
但鲜有人知的是,其背后的正海集团是从原来的一家国营单位发展成如今涉足稀土永磁、新能源电驱系统、再生医学、汽车内饰、电子信息、典当金融、投资、房地产等多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正海磁材和正海生物也分别于2011年和2017年双双登陆A股创业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了解正海生物的诞生和发展之路。
1
29岁当上大厂的“小厂长”
现任正海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秘波海绝对是正海集团的“灵魂人物”,其人生阅历也是异常丰富和精彩。出生于五十年代的秘波海经历过灾荒,在学校学工学农,停课闹过革命,耽误了学习,后来上山下乡,之后15岁又被招收到兵工厂开始当工人。
1972年,全国恢复大学招生,秘波海抓住机会考入华东工程学院,也就是如今的南京理工大学,学的是火箭体专业。经过三年半的学习后,秘波海再次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被分到了技术科,成了一名火箭弹的制造工艺技术员,实现了当技术员的梦想。后来秘波海又被调到厂里新成立的产品研究所,从工艺到设计一做就是六年。
转眼到了1982年,因父亲身体原因,秘波海选择调回烟台,这一次他选择了钟表行业,并很快成为副经理。29岁那年,秘波海迎来了事业的第一次转折。这一年,他被调到烟台北极星木钟厂干厂长,当上了一把手。工厂很多老师傅、工人都说,“咱们厂来了个小厂长。”
“自己感觉也是非常吃惊的,因为当时木钟厂是三千多人一个大厂,当时在烟台,在工业口还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企业,组织找我谈话的时候,我说你们放心吗,我太年轻了,去掌管这么一个大企业,干砸了怎么办?组织上对我讲,我们经过考察,我们认为也是合适的,我当时就回答说,组织上既然相信我,那我就干,我无所谓,我干砸了,干不好,最多回来再趴图板。”
秘波海并未胆怯,铆足了干劲儿,将工厂原有的机械钟做到了极致,添加了石英钟,还拿到了国家级的质量管理奖,该奖项在全国的轻工行业一共仅四块奖牌,彼时钟表厂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2
从电子网板厂到正海集团
在木钟厂,秘波海一干就是六年。1990年,烟台市上马电子网板厂项目,35岁的秘波海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次转折。年轻、有管理大厂的经验、有技术引进的经验,秘波海成为厂长的不二人选。
经过三年的筹建,1993年2月,烟台鲁信电子网板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5年5月更名为烟台正海电子网板有限公司,开始发力彩管荫罩业务。从技术考察、到商务谈判,再到技术、工艺设计,秘波海背后的艰辛自不必多言,但付出获得了回报。该项目正式投产的第一年就开始盈利,顶峰的时候,利润能达到1.5亿元左右。
秘波海任烟台电子网板厂总经理时期工作照
在电子网板厂最鼎盛的时期,秘波海没有选择加大投入,抱着这棵“摇钱树”不放手,而是考虑转型,正海集团的这艘“巨轮”由此起航。“彩管荫罩属于消费电子行业,行业发展快,更新也快,单一的产品、单一的市场带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秘波海表示。彼时,应用液晶、等离子技术的平板电视已经开始出现,电子网板技术终有一天会被这些更先进的技术替代。“产品生命有成长期、成熟期,它已经开始到了衰退期,如果你这时候不考虑转型的话,那你必然就是死路一条。”
实际上,电子网板厂的经营业绩直到2006年左右才开始往下走,但秘波海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寻找其他的业务,这一次他的目光首先锁定了稀土永磁领域。秘波海找到了谢宏祖教授(国内著名的稀土永磁材料专家,被誉为当代“磁王”),通过研发将后者在实验室发明的无氧技术生产工艺产业化,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稀土永磁材料。
2000年4月,烟台正海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后更名为“烟台正海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正海集团迈出了多元化发展的第一步。
接下来,秘波海看中了生物技术领域。“我看到比尔·盖茨的一篇文章讲到未来21世纪是生物产业的世纪,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正在这时候,山东省计委科技处带来了美国的技术团队Longwood来国内寻找发展机会。进行一番探讨后,Longwood和秘海波一拍即合,“这个生物技术是生物再生组织材料技术,可能要比生物制药的周期相对来讲短一些,对我们这个企业来讲比较适合,而且在投入上,不像医药、生物医药投入资金量超过我们的能力,所以我们想,这可能是我们进行合作的一个很好的项目。”
2003年,正海集团和Longwood联手成立正海生物,主营生物再生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Longwood的唯一股东和实控人董群女士入职正海生物先后担任董事和副董事长。查询公开资料可知,董群女士及其先生戴建武教授均有相关的专业学历背景及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尤其戴建武教授是国内著名的再生医学专家,其带领的再生医学创新团队多次突破了再生医学产品研发的关键技术,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2004年,烟台正海集团整体改制为正海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烟台正海兴源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后更名为“烟台正海合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正海集团正式进入汽车内饰行业。2011年,正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的产业链延伸至触摸屏行业。至此,正海集团形成了以稀土永磁、电子信息、汽车内饰、生物医用材料、建筑节能保温材料、典当金融等多元化产业格局。
经过理论研究和技术成果转换后,正海集团的多项业务快速发展。2011年,正海磁材登陆创业板,开启了正海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企业良性发展的新时代。这一年,秘波海57岁,此时他掌舵的另一家公司——正海生物还处在亏损之中。但秘波海同样给正海生物定下了登陆资本市场的目标。
在他看来,生物行业是一个高新技术行业,未来想要继续做领先者,就必然要登陆资本市场,如果不去,很可能做不大也肯定做不持久。此外,在监管之下,企业也将更为规范,也可以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2016年,正海生物的业绩已有了不错的表现,当年营业收入达1.5亿元,净利润4547万元。2017年5月,正海生物正式登陆创业板,秘波海也成为创业板第一位带领两家公司成功上市的董事长。
“现在看来,当初的抉择是正确的。不敢变化、不善于变化的企业只能是死路一条。能不能建立抵御市场风险的机制,是对一个合格经营者的真正挑战。”
对于秘波海来说,每一次上市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正海集团旗下第三家企业——正海合泰(主营高品质汽车内饰产品)和第四家企业——正海科技(主营电容触摸屏产品)也先后开启了IPO之路。虽然第一次冲关都未成功,但相信这位年近七旬仍激情满满的创业传奇人物仍将会为他的第三家上市公司不断努力前行!
3
正海生物:深耕口腔行业多年
产品质量、品牌和渠道优势逐步显现
口腔医疗行业前景广阔,正海生物从成立之初便将口腔类产品做为主要科研方向。经过近5年的努力,2007年正海生物研发的第一款产品——海奥口腔修复膜取得国内医疗机械注册证,正式量产推向市场。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突出的性价比优势,打破了以瑞士盖氏为首的国外品牌的垄断优势,成长为国产口腔修复膜第一品牌。公司后续又陆续上市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皮肤修复膜、骨修复材料(骨粉)等,不断扩充产品矩阵。
公司海奥口腔修复膜属可吸收性胶原膜,疗效优于不可吸收钛膜。海奥口腔修复膜主要成分来自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促进组织再生和创伤的修复,且随新生组织的重建被降解吸收,具有组织相容性好、无炎症反应、无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2022年泰兴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发表论文,发现在牙种植手术中海奥口腔修复膜修复成功率为97.5%,高于传统钛膜80.0%,且使用海奥口腔修复膜患者的骨厚度显著大于使用钛膜的患者骨厚度,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产品安全性比钛膜更高、疗效更优。
公司海奥口腔修复膜部分指标已达到行业龙头盖氏水平,且价格和渠道优势突出。2021年国内一些学者专家发表论文,对比了海奥口腔修复膜、盖氏Bio-gide膜与钛膜对种植牙患者修复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奥口腔修复膜在植骨厚度、植骨高度等指标上与盖氏Bio-gide膜已无显著性差异。此外,不良反应率与盖氏产品亦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其产品安全性已达到行业龙头水准。同时,海奥口腔修复膜出厂价格比盖氏产品低50-70%,给予经销商激励也更为充分。我们认为随着集采等控费措施逐步落地,海奥口腔修复膜的价格优势将更加凸显。
公司深耕口腔修复领域,品牌影响力日趋显著。据统计,海奥口腔修复膜国内市占率约为10%,虽次于瑞士盖氏(70%),但已成为国产口腔修复膜第一品牌,且随着种植牙集采政策的落地,其市场份额有望因种植牙数量增长和价格优势得到加速提升。同时,公司2015年推出海奥骨修复材料(骨粉)产品,取材于小牛松质骨,适用于牙颌骨缺损(或骨量不足)的填充和修复,可与口腔修复膜联用。临床试验表明,公司海奥骨修复材料骨保存可达87.19%,高于对照组国外小牛骨材料的82.45%。
此外,除已有口腔修复膜和骨粉产品外,公司积极拓展其他口腔产品线。目前,公司研制的引导组织再生膜已进入临床试验效果评价阶段、钙硅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预期用于颌骨缺损(或骨量不足)的填充和修复,公司还布局了大块树脂、磷酸酸蚀剂、窝沟封闭剂等新产品,已处于工艺研究阶段,为公司口腔板块夯实长期发展动力。
在营收方面,公司口腔修复膜收入增长迅速,从2016年的0.74亿增长到2021年的1.92亿,成为正海生物的第一大核心业务,2021年营收占比达到47.94%。